本篇目录
写短评发嘟嘟的时候我都会想这一点那一点我要留到博客里写,但是最近状态不好,还是就这么发吧,以后有机会再展开——是这么说,不过,我有非常多碎碎的笔记草稿,我现在不太清楚,如果它们已经足够我以后唤回记忆、了解此刻所想的话,那么整理到博客发出来还有什么意义。虽然我知道情绪好的时候我会说再看一遍就是意义、说就是意义……
六月下旬有考试,读后博客月中就发了。但下半月我只读了一本书,也没什么好特地开个页面的,直接复制粘贴标记内容更到那篇小结里了。
读完
《明亮的夜晚》
短评我没怎么写,其实是很喜欢的。
这本的名字和封面我都喜欢,只是一直拖延着不想打开。因为我不愿看“长辈的故事”,不喜欢沉重的、充满苦难的氛围,不喜欢从小学就在教的去了解“先辈”的义务,也不喜欢亲情描写里那股“理所应当”的气息。有人看完会想去了解自己家阿婆故事,而我看到这样的评价就更逃避。对于和自己的亲戚谈话,我一是没有感情没有兴趣,二是想象都想不出来、完全不相信这样对话的可能性。
但这本小说的叙述并不滞重。讲这么近的事,用那么寻常的口吻,都不像是小说。近,又没有痴迷地放大凝视溃烂的细部,是一种,非常日常的、允许喘息的近,克制住渲染和煽情。讲述里对正进行的痛苦始终保有距离,主角几乎不怎么描写自己受到冲击的“当下”。这些创伤都被藏入时间线的断口,她在沉默中独自清洗,然后继续叙述。只是保持干燥、等待愈合的时候还是会痛,感情自然地流溢出来,自然地动人。这样的写法本身就是角色性格的一部分,像宁静中涌动的天空。我说不上来什么,但好喜欢这样的静水流深。
折叠:说自己的事。
因为书中谈话的亲近和美好,我也在阅读里试图想象自己和婆婆谈话,这个想象屡屡失败。我会想,牵住祖母和主角的线毕竟是她们共同关心妈妈,爹那边的亲戚行不通的。书里好多次提谁和谁相貌类似,感觉很强调血脉的“脉”字,那种接续的感觉哦。而我的生活里“血脉”没有重量。我是一个孤立的点,或许和妈妈之间有一根线段,就这样了,我找不到向前的射线,往后的我也不想延续。可能因为这样,这些亲近在我眼里好像灌注魔法……是我“看来的”感情。
不过,类似的谈天氛围我可以从妈妈的朋友身上找到。我可能有一个新雨大婶,可能这更好。
相貌相似的情节还让我想起来现在会有人说我和妈妈长得像。我自己对这些没什么感知能力,认识过我会错以为是同一个人的母女姐妹,相似度在这之下的我就看不出了。但记得小时候我为“像谁”很伤心过,每次别人说到这个我就会要回家跟妈妈说,我希望这个“像”让我显得和她更亲密,可她总要说我哪点像爸爸哪里像爷爷,我很委屈,是之后才遇这个话题就说我谁都不要像,我跟你们都不一样,我就是我自己。现在跟妈妈讲她倒是都忘记了,她说我一直都知道你是更像我的呀。
我有为自己的卧蚕/眼袋格外宽困惑过,初中上网看到帖子说单侧咀嚼/单侧卧会导致脸部不对称,也会有是因为自己“做错了”才导致“不自然”恶果的感受。现在看以前和妈妈合照想到这些,感觉真的很奇妙,照片里我们两个在一起就“对称”了,这怎么不自然?
《我的第一本手作品牌經營教科書》
Emmy 的博客推荐过的,人家的好奇心是这样,根本没有做手作也看这样名字的书……感觉就是,因为大概内容已经知道了,细节上我又没有实践的空间,光是阅读没什么喜欢不喜欢的,觉得可以更凝练。
这篇博文里对本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友友请点击查看!(我好喜欢她的博客啊!*滚动*)
《迷宫饭》
我一开始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
- 不喜欢看美食(好像说过了)
- 不想看男主角故事(尤其是短发的)
- 对长得像人的猫兴趣也不是很大(题外话,我不反感动物塑,但看很多塑都会让我想,哪里像啊……)
看下来发现:
- 这部漫画用的不是那种强调奢侈和精致的食物描写,一开始选择做魔物饭的理由就很切实。感恩美餐,但索取有度,还做种养循环(是一座有机迷宫来的)。这些原则可能容易像教训,但漫画描绘得很有乐趣。
与魔物的相遇也充满一种……博物的乐趣。整个旅程就专注在探索和感受上,日常的好奇心完全没有被魔法这样的设定糊弄掉,解释得周全、奇妙又合理。路上遭遇魔物,也不能说人家就是为了作为魔物而存在的吧,就算突然变异,过了这么多年也该有个生态才好——就一路聊聊异界豆知识,杀人植物是为了给自己堆肥~研究发现鸡蛇的哪一边才算头~非常可爱。动植物类魔物还好说,我玩博德之门经常接触魔像,看到魔像那话标题就沉默了,这怎么吃啊,感觉像看人说要吃一层楼高的蜡笔混合橡皮泥啊……也感受了一下书中常识“魔物,不是用来吃的吧”的心情……看到后续处理就,恍然大悟,好有道理……好机智…… - 只有靠近结局的部分莱欧斯主角地位显著(那时候我两天刷完十三卷了都……回不了头了)(也不想回),他队长归队长,完全没有占到主导的。甚至看前几话我还觉得玛露西尔才是主角呢……
队伍相处模式也我很喜欢!超级懂预期违背而且做得很自然的一个书……简直一步一萌……(被队友嫌弃的莱欧斯本人也很萌的……虽然我还是不喜欢短发!) - 猫。我好像一开始还有点抗拒,入队那部分剧情我都感觉太人了没有很猫。是在猫故事专线(?)结束后,不知道从哪刻起就接受了这个设定……看《白日梦时间》里猫猫被窝测评可爱可爱可爱 >w<
《古埃及象形文字》
是在 TL 上看到别人的摘抄去找书读的,感觉就很新奇!
字符通常是从右向左书写和阅读的,但有时候也会从左向右读,特别是出于审美目的时。铭文既可以水平书写,也可以竖直书写。埃及语在形式上是灵活多变的,很容易根据书写的地方进行调整。埃及语中有具象的符号,比如动物、鸟、男人、女人、蛇或鱼,它们通常都是侧面的,这意味着它们要么朝左要么朝右。为了明确从哪个方向阅读铭文,所有的符号都朝向同一个方向,应从面朝符号的方向开始阅读。看下面这句话就足以了解应从哪个方向阅读了:
第一个符号是系着细绳的牛奶罐,它是表示两个音的双辅音 mi,听起来像是“mee”。第二个符号是芦苇,它是单辅音“ee”,在这里当作 mi 的音补。第三个符号是鹌鹑,是另一个单辅音 w,发音为 “oo”。这三个符号使这个单词听起来像 “mee-oo”,这是 “猫” 的拟声词。第四个符号(最后一个符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一个坐着的猫的形象,它的尾巴在背上卷起,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猫和许多猫形的青铜小雕像那样。这个符号 “限定” 了整个单词的含义,但它不发音。
但读前两章的时候就产生了,这两处不会就是全书最好玩的内容吧,这样的忧虑!
因为感觉有点考试复习资料的味道呢,不太管读者接受能力,也不太细说,进行一个综合的,灌知识……经常有术语或信息在后文才得到介绍,前文却已经平淡地用到。这部分我读得非常缓慢,看完书翻短评才知道不止我有这样的感受。
撑到三四章就比较具体有趣了,我很爱读。用到的前置知识好像就是上面摘抄的这两处,所以我觉得可以试试直接从第三章开始看。
第三章展开来讲符号的设计和排版:有着自由阅读顺序的文字怎样完美地与图像相融互补而又保有其功能性,圣书体应用场景里文与图的密不可分:“文字为场景和细节提供了语境,然而巨大的场景亦在一段宏大的铭文中起着限定符号的作用”。讲了效果也讲了一些达成效果的操作细节,举的例子我都特别喜欢,难以筛选,恨不得全部粘贴过来……就,都不贴了(。)
第四章从伊西斯骗取力量的故事开篇,说到名字被相信是某种蕴含“本质”的存在,能够把名字“固定”下来的文字于是也成为一种巫术的媒介——画出来的形象要离人的本质更远一些,往往只是符合社会阶层和地位概括的理想,要让形象和人建立起关系,重要的是在旁边写下名字。巫术里的手势、舞蹈、咒语、烟雾和法器都不足够,还需要借助文字的神力。这种对文字沟通形象和本质的想象还让人担心象形文字中的动物是否也能借此复生,在铭文里预先将动物形象致残……非常奇妙,有献给鳄鱼神的赞美诗全用鳄鱼形象的文字写就。
第五章也还行吧,书吏和书写的地位,在这章开头终于说了圣书体和僧侣体到底是怎么个书写流程。
第六章是破译的历史,过完商博良这部分我是快快扫过的,因为感觉认真看了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第七章是现代的翻译和传播,主要是一个,升华,很短很短的。原来计算机里做出相应字体对研究很重要。
A Kind of Spark
前三章我看得有点不耐烦,觉得角色都很刻板,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看这本书,后来才逐渐被打动。不过一章其实不长,可能我读英语慢也影响了前面的阅读体验。
把女巫和自己、身边的人、一切仅仅“different”的人类比,比得很简单但很有力,很好。
把鲨鱼和海豚用来比喻不同类型的人时会说一些武断的话,我容易腹诽哦是这样吗……但说到死和封闭五感的冲动也很动人。
不觉得最后的演讲多有说服力,不过在故事讲述中要表达的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这里就是收个叙事的尾。
此外我在意的地方是,强调“去病化”。
Addie 说她是 autistic,否定 with autism 这样的称呼,因为觉得她只是从不同视角来感知世界,这不是可治愈或不可治愈的疾病。有个短评说,“To avoid labelling a person”,伊今年在精神科课堂上学到的恰好相反,比如该说“a person with diabetes” 而不是“a diabetic”,该说“a person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而不是“a bipolar”这样。
我感觉区别就是有没有在把这个当成要做治疗的病?后者的意思就是你只是生病了、但我不想用这个病来定义全部的你嘛。
阅读中我对 Addie 的母父产生过意见,不明白为什么已有 autistic 孩子还要继续生育。
之前我从马姐姐的朋友圈里看到,有很多带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会选择再生个“健康的孩子”来养姐姐/哥哥,或者让孩子结婚,“至少有个人照顾”,前者很不公平,而且再生出有障碍孩子概率不低,后者也不能算保障,其中会有强奸和强制生育。对于自己死了孩子怎么办,她被逼到想带孩子一起走这一步。
在看过这样的困境后,我无法接受去冒险赌命再生孩子的想法。但这种谴责建立的基础是我觉得这是病。生病的人没有错,“健人”的视角也未必比不一样的视角好,但是这样无法生存下去。
书里 Addie 和 Keedie 这样的情况是很 OK,她们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对她们的称呼上别人的想法不重要。但完全没有语言、几乎无法沟通的情况怎么办?去病化是不是会忽视后者的生存处境呢?这两种情况为什么要冠一个名字?
读完书后几天刷到了这位友友的科普嘟嘟,我觉得自己的困惑部分地得到了解答。
其中提到“高/低功能”的两分说法早已遭到淘汰,孤独症不是我想象的条形光谱,而是类似雷达图的样子,与之相关的特点是社交技能、感官敏感度、重复行为等。每个谱系患者受到影响的部分和程度都不一样。让我担心的那种情况,是因为孤独症可能和癫痫、智力障碍并发,是我把它们杂糅来看了。
《再次绽放的花》
陌生象友大力推荐的漫画,我不喜欢。
感觉表达得一般,大家其实都是好人,大多想法都能自然地实现(就是,主角需要什么就来什么了…?),生活很美好就平平地完事了……实在是很平很普通的一个故事,我都好想剧透概括一下是多么常见套路 = =+。
比较特别的就是年龄设定,不过其实没什么细节,不能让我感到“故事的真实”。
漫画里的主角形象,擦掉皱纹说是青年也没问题,这么画出来一是对“化妆是提振精神而非遮掩瑕疵”的台词没说服力,二就是,单纯的怪异……故事里有说过往和旧爱,但二三十岁的人这么回忆我也不觉得违和。提了更年期潮热,不过是路人配角的苦恼,对主角们来说都是过去的事了。有小孩,但也早早就分居了,家庭矛盾的情节,就是设置成哥哥弟弟我都不觉得奇怪?
和推荐这本的嘟嘟一样,我来看是带有“好奇老年百合”的心情,但是展现得就……明明我对老年生活一无所知,这篇以老年人为主角的作品却毫无我不知道的东西???
《我们最幸福》
我之前只看过一些关于朝鲜的帖子和视频,都是非常破碎的只言片语,让我以为自己有所了解,但凭常识去衔接这些信息又总是对不上。
刷到一条嘟提及纪录片《我來自北韓我想回平壤》里根本不想脱北、却无法返回朝鲜的主角,我心中疑窦更深:逃出来不是要以性命为代价吗,为什么能有人想到中国就医就到了?朝鲜的生活不是食不果腹肉都吃不上吗,为什么即使这样还一意想要回去?
搜了相关资讯对具体细节都语焉不详的,我又另外点开一些谈及朝鲜的视频,仍然无法拼凑出较完整的认识,只是积累了新的疑惑,比如:
为什么去旅游的人支付的是人民币?博主生活在台湾,视频发布在油管,总不至于是替观众做换算。说是供给分配制,为什么还有光复百货卖零食?
说穿鲜艳的衣服会引人注目。既然喜欢这样衣服颜色、这也不违法,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还是穿得灰灰的?
走私是怎么回事,有人可以与外界物资交流(不是要冒死的风险吗?),但还是选择生活在这样的国家?
为什么有的脱北者出来后可以给家里寄钱、改善家人生活,可以陆陆续续接家人到韩国,而又有的脱北者家人因此被送进了集中营,有生之年都不知道能不能出来?
……
这本书借由几个受访者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从朝鲜半岛的分裂到二零零八年,对朝鲜生活和她们从逃脱到融入韩国社会的经历做了梳理。看完之后,之前的困惑几乎都可以回答、也能大概捋清其中的因果了,这就挺好的。
对之前的部分问题简单回答一下,但我写完觉得这些话淡化了朝鲜人的处境恶劣:
由国家分配的也包括住所,什么阶级的人生活在什么地区的什么位置也是划定的,去其它城市必须申请,留宿她人哪怕一夜也是犯罪,更别说宾馆。所以作为橱窗的平壤里生活的就是最最富足的人群,甚至不需要特地指派演员路人。
收人民币售卖商品的地方本来就是开来赚外汇的。光复百货是国营商店,“一九九○年代到平壤观光的人提到,百货公司有时会在橱窗摆上塑料水果与蔬菜给观光客看”。
本土没有鲜亮的衣物,因为北韩生产的那种布料就很难染色,又没有私企工厂的存在。有的地方黑市里有卖,但非常贵,而且穿出去就容易被盯上吧。
对越过边境的人会因理由、时间、阶级、当时政策有不同的刑罚,“敌对阶级”的脱北者家属会遭到更残酷的对待……挨饿的人太多了,越界寻找食物的人可能只判几个月,不一定是进集中营或处死。集中营也有很多种,“北韩人有很多表示监狱的词汇,正如因努特人有很多形容雪的词汇”、“卫星情报显示,北韩的‘管理所’拘禁的人数达二十万人”、“几乎没有人知道‘管理所’内发生了什么事,也没有人现身说法”,其它的监狱还有释放的可能。
边境地区也很容易被抓,而大多人只会说韩语,离开边境就很难赚到钱了。很多女人需要钱才可能争取到孩子的监护权。
纪录片里到中国求医的女人可能是是身处贵族阶级、又扣留家人在朝,像出差一样出去,更可能的是她的求医之路也走的“不法渠道”——离开的人未必对朝鲜政权已经看清,只是想生活下去。
书名倾向非常明显,我看书前疑心它并不会解答我脱北者为什么想回朝鲜的问题。但其实书里在说脱北者初到韩国的遭遇时用不小的篇幅讲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把目光投向了一些似乎因为在朝鲜才如此独特的纯真场景:在没有电力与照明的纯粹黑暗里,恋人手牵着手走在一起,“他会花几个钟头等她,也许两到三个小时。但这并不要紧。时间在北韩相当缓慢,而且也没有人戴表”。
我觉得这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不只有疼痛或谎言的回忆值得被说出来。
但是,书中在前面的部分只说作者访问了故事中的一方,还强调她对于“抛下”另一方逃离的怅然,刻意把另一个人也已脱北的事瞒到接近结束。却同时非常频繁使用他的视角讲一些很细微的东西……
让我无法理解,到底想不想先瞒下这件事?想瞒下就别用他的视角啊。不想瞒的话就不要遮遮掩掩绝口不提和他也有访谈了啊。在这个,标榜纪实的书里,在明确提及男方也要离开朝鲜之前,以他为中心展开的叙事都让我阅读中满心疑窦,担心作者在进行一些经历的拼贴和夸张……
书里还让我感慨的一点是说,一九六零年代的朝鲜看起来颇为光鲜,中国境内有数千名朝鲜族为了躲避大跃进造成的饥荒逃往这里。
《花衣魔笛手》
挺好读的,结构很清晰,发问很切要,我没啥历史地理知识也能读下去。内容我也喜欢。除了拿传说来探案的好奇心外,以探究传说的源头和流变为线索,解释和展现的是在各种进步、革新大事件里位处无限边缘的“庶民”生活:因为“传说是民众自身的历史”,如果不把传说当成玩物似的典故、政治口号里的旗子或靶子、宗教教训中的工具、任由读者天马行空的寄托,就要去看故事发生的地方还发生了什么,那里生活的民众在经历什么,故事被记录、演绎、传播的时候,环境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接连遭受歉收、严苛税赋、疫病、饥荒和战争的平民,没有童年概念的孩子,存在本身就受歧视、同时被身份制和金钱原则驱逐的未婚母亲和寡妇,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农民,没有土地而四处流浪、不被信任没有权利的流浪艺人,连释放压抑心情的节日狂欢都不被允许参加、还要承受更深痛苦的贱民……这本书关切的是背负这些身份的人的生活体验。
所以,在提及“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实指在移民定居一段时间后可以获得市民权后,讲到这一看似的解放“至少不适用于此前就世世代代生活在哈默尔恩市内的佃农”,引读者在哈默恩的街巷里穿行,提及地标不只为说“这是传说中孩子们的行进路线”,也描绘城市不同区块里属于不同阶级的房屋差异。写意象保留和更替,不仅仅说某个故事和某个故事融合,还说到为什么被融合——“吹笛人”和“捕鼠人”在现实里的境遇、人们心中的形象相同——说到不同时代即使承受类似苦厄的人们的情绪不会完全一致,所以传说会有新的面貌,而经年里口头传递中始终没有丢掉的母题,是因为类似的威胁还在生活里制造恐惧。
书里在详细介绍(当然也批评)最广为接受的维恩移民说后,讲这个逻辑上不完美的假说之美在于不傲慢的真实关切:“构成这一假说的每一幕都拥有唤起人心中某种画面的力量,它在这则传说的无关之处触及了‘人的命运’”,这也是本书自身动人的地方。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
这本我读着还挺喜欢的。我不太喜欢电影《大年》概括出来的那种非常在意数量为打卡而打卡的观鸟方式,这本主要是对日常小鸟的日常观察就很可爱。从小鸟吃花生那篇尤其能体会到那种~注目着的乐趣~
书是一个四格漫画后附相关豆知识小短文这样的构造,信息量刚刚好,不会太短不够吃,也不会太密难吸收。科普穿插吐槽,语气还比较萌~
喜欢尾羽上白色意义的这一篇,讲自然的多样:
草鹀从草丛中飞了出来,牠们的颜色与大小和麻雀很像,不过尾羽的两边都有一条白线,这个特征是草鹀独有的,麻雀并没有。
讲是这样讲,但其实也没有那么独特,白颊山雀、鹡鸰、白腹鸫和乌领燕鸥也都有白斑,金背鸠的尾羽除去中央两片,前端也都是白的。尾巴的白斑是很普遍的配色,在许多鸟类身上都能看到。
阖上尾羽时,白色并不显眼,张开时就会很抢眼,据说是因为猛地张开尾羽,就能吃到吓得飞出来的虫。实际上也有实验指出,吃昆虫的森莺科鸟类,白斑被涂掉后,觅食效率变差了。
「可是金背鸠是吃种子的吧?」
种子确实不会被吓到,所以这个白斑作战计划一定是想用尾羽吸引掠食者的注意力,好让本体脱逃。
「可是乌领燕鸥是吃鱼的,而且身处在没有掠食者的岛上吧?」
既然如此,就是想透过尾羽的花色,降低辨别是不是同种鸟的难度吧。
「感觉你好像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耶。」
不是啊,因为…… 大自然出乎意料之外地复杂,未必能用单一的理由解释清楚,真的啦,相信我,至少可以确定,尾羽是用来传递某些讯息给其他鸟类或生物的告示牌。
但是,读的时候能感觉到写作者是男的(贬义)。可能限于字数或因与女画师合作有所收敛吧,这本里还是若有似无的状态,不至于影响阅读。下面要说的《鸟有什么好看的》就不一样了(短评里有好几条都惊喜地提到这本,女网友们别太宽容了 = =),看了就能确定《路边野鸟》里这股闻得到又不好说的男味不是我的错觉,评论怎么光说他用二次元梗的……
《鸟有什么好看的》
豆瓣短评里好几条说书名好内容不行,我没懂书名好在哪儿了,不切题也不有趣,看另一条差评才意识可能是,有双关性暗示呃😰……那样的话,这种趣味倒是跟内文很投契了:
总是在全不相干的地方用美女、看美女、和美女坠入爱河来举例还自觉很有趣,男味儿冲冲的。
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不擅游泳,基本不会分布在海洋岛上。会在夏天跑到海边玩水的也只有人类了。毕竟野生动物平时就是裸着的,没有必要特意跑去看泳装美女啊。 每个岛的环境都同样适合鸟类居住,为什么有的岛有,有的岛却没有呢?太不可思议了,就跟世上有些男人桃花运不断,有些却没有姑娘搭理似的。 比起环境,被大海隔离才是这些岛屿失去笠原绣眼鸟的更关键的原因。这是连 “单身狗” 看了也会沮丧的结果,看来先创造邂逅异性的机会才是当务之急。 要是有初中生给作文起这么个索然无味的标题,怕是会被美女老师一通教育。我虽不讨厌美女的教诲,可还是希望起名字时能多用点心思。 问题是,如今的婿岛已经没有长喙树莺了。而且为了保护岛上的生态系统,人们最近刚把造成长喙树莺灭绝的山羊和黑鼠扫荡干净。此时此刻的小岛仿佛是一个没有男朋友也没有父母保护的美少女。亚种树莺若是有心定居,谁也不能阻止它们。 既然谁都有可能在打斗的时跌落山崖幸存,一面露宿山野一面发誓报仇,最终和被囚禁的美女坠入爱河,那我就把选择山崖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大家,到时候也能有备无患。 要是你女朋友发现引擎盖上有白色的污渍,喊道:“哎哟,真讨厌……” 而且鹱有打地洞做窝的习惯,要是有老鼠钻进了鸟窝,它们根本无力反抗。假设你有个像女白领的邻居,平时爱吃水果。谁知有一天,她突然改吃肉了,朝你扑了过来…… 所谓 “可再现性”,就是 “只要凑齐相同的条件,就一定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再举个例子:如果我说 “科学证明,美人鱼和我邂逅就一定会一见钟情”,那就意味着,我们无论邂逅多少次都会坠入爱河。即便转世投胎,我们也能终成眷属。 爱吃素的熊应该不太会把人当作食物进而攻击。只是,“在山里偶然见到人的熊” 和 “在路口跟人家撞个满怀羞红脸开启一段爱情故事的女高中生” 不一样,要是人的反应太大,熊说不定会因为受惊发起攻击。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个体,装成没有敌意的尸体倒也不至于完全不奏效。 一开始,看人家两眼就很幸福了。可是时间一长便不知足。偷记事本搞清芳名;一路跟踪,查到住处;黑进电脑,看遍隐私…… 这就是大人的爱情。 美女吸血鬼不可能每换一个人都给口腔消毒,这也太不卫生了,不在意卫生的人也一定会因为传染病越来越少。只有警惕心较强的人才能顶住美色的诱惑,保住性命,留下更多后代。 世上有的是优秀的科学家。一边一篇篇发表着论文,一边用英语谈笑风生,一边和金发淑女亲切拥抱……看到这样的前辈,学生会有何感想?折叠:怎么个男味儿摘录。
你完全可以耍一把帅,给她科普科普。
“NO,NO,NO,白色的是尿哦,旁边那些黑色的才是鸟屎,亲爱的。”
“理科生就是不解风情,我受够了!” 也许她会用看毛毛虫似的眼神瞪你一眼,扬长而去。
但她总有一天会感激你的。多亏了你,她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在新男友面前说错话丢大人啊。
哼,勾起了一段不太美好的回忆。
想当年,我只要看几眼小鸟就觉幸福,连自家附近的鹎都能治愈我的心。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单 “看” 已经无法满足我了。为了寻求更强烈的刺激,我走上了研究的道路。爱得太深而变成跟踪狂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冲动。我们甚至可以说,“想要深入了解对方” 是一种纯粹的求知欲,也是科学家的本能。还好,我跟踪的对象不是女人。
这样满嘴跑火车的作者在讨论遇熊装死那章倒为别人滥用“科学”一词强调起言灵,让我觉得讽刺。
当然,能忍耐的话,书里还是有有趣的内容:
持续喷发了一年的火山岛仍有海鸟居住,熔岩边植物甚至绿意葱茏;去无人岛考察的准备和见闻;怎么应对外来物种,扑杀这一种就足够吗,为什么两种不同野鸟“自然地”杂交也要受阻止;环保科普的宣传策略……
所谓屎里淘巧克力 = =……
这书应该是一些独立短文拼成的,靠后提到姬鹱的一篇里很多话都是前面讲过的了(原来带“姬”字就是小体型的意思,作者特地提一句是顶着吐槽选定这个名字= =);还有些短文(国际会议不会英语)跟鸟的关系微乎其微,因为作者的个人魅力在我这实在不显,看完就纳闷:啊?真就纯屎啊。
《素食者》
很多地方我都不太明白,没办法多说什么……
比如读第一篇的时候觉得倦怠和恶心写得很好,直接写痛就无法传递这种感觉。可到第二篇里这抑郁还怪美了。
是好看的小说,但我没有看作者其它作品的想法了。
《白日梦时间》
画册。
比我想像里丰富好多。本来只是喜欢画风想买来学学,但是像看漫画一样看了……
两百多页呢厚厚的一个全彩书,看前面一点点就已经好满足了,就很可爱,很会画……有非常天然的萌和灵机一动,也看得到非常精心的设计感受到认真和诚意……呜呜……这种时候,意识到后面还有那么多!很幸福……
在最后跟迷宫饭关系不大的涂鸦那里,看到“以前的猫”这样的字眼我就“!”了一下,翻几面看到睡猫的素描眼睛就酸酸的……Q_Q
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Art
的确是非常短。
这本书讲的故事里肯定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关注到不公、不畏怯自己的愤怒、把怒气表达出来、同共命运者合鸣,同时,也做一个慷慨的人,在自己都勉力维生的时候(交不上学费),仍然发掘可以去做的事情,比如学校艺术史课程无限地忽视黑人艺术家的名字,自己就搭一个博客去介绍被隐形的艺术家。在准备推送的过程里也大量地检索、阅览,其中了解到的很多话语,又在书中成为给自己鼓劲的力量。在 MET 工作后,与聋人艺术家对话过就更留心那些没有来到博物馆的人,比如注意到很多人会为 Gossip Girl 里的场景去博物馆阶梯打卡,就想到那些可能被这些阶梯照片劝退的人,去宣传我们还有很多更 accessible 的进场方式,又比如去组织手语的 live tour……非常多行动。自己感受过被排除在外、被抹消,之后始终记得关注被边缘被忘记的人,用力把她们包括在内。
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不喜欢一带而过的话题,也不喜欢她特意编排进书里的,菜名😶,会希望有更多具体讲述的部分,不能光打个括号说这些人都是我特意挑的希望你们要去搜哦了事吧!
不知道这如果是一个演讲会不会好一些,总之这不是会让我喜欢读书的书。
《号令群神》
评价说“翔实但松散”,是这个样子。有海量有趣豆知识,但分类概括还挺麻烦的,抄目录也不行啊,因为这个书自己编排就问题很大!
有些内容明显看得出来自同一草稿,而且往往居后的版本看起来更新,像羊刃的计算方式这样内容还前后讲过三遍,书里很早就讲到“太岁信仰”,后来也拎单篇说过了主角“殷郊”,但又翻好多面才有对“太岁”是什么的详尽介绍。我觉得很可以拼补一下和调整次序的。还有些篇章主体内容几乎无差、甚至有的句子都一模一样,偏偏里面增上几句“前文说过”“某章可见”,到底怎么统稿的啊,好奇怪……
讲民俗神话流变,提到的故事材料间本来就很难避免相似乏味了,这个讲述本身也来相近不相同就很影响阅读体验。
有这个缺点,还好作者语调也轻松,看着不会太累。
不是紧扣着《封神演义》小说内容细读,而是由它发散来讲民俗,内容远远超出我看到主题时对的预期了。非常多好玩的地方,不是穷举能尽,我姑且列一部分:“公务神”入职全过程;算命爱用的这颗星那颗星都真的存在吗;火神怎么比水神强势那么多;昏君行径也有时代特色;安禄山名字的宗教意味;各式巫术具体手法;除了送子娘娘还有偷子婆婆;财神不是古来有之;殷郊亲手斩爹;为什么妲己祸乱商天下是受女娲之命,清算时却也要受罚……
(不过还是适合读慢点,单篇间逻辑关联不大,后面一看到详细介绍术数演算——是的这个书还教人用干支历算黄道黑道凶吉的!——和一些没啥意思彼此可互换的小神说明我就精神溜号……)
作者是男的,不过提到取笑侏儒又补偿式地“赔个美女老婆”时倒也指出来这种“补偿”更不公道:
不过,矮子往往有艳遇,土行孙的妻子是邓婵玉,武大郎的妻子是潘金莲,窦一虎的妻子是薛仁贵的女儿薛金莲,秦汉的夫人是西凉玄武关总兵刁应祥的女儿刁月娥。矮男配美女,这几乎是古代小说里一种固定的搭配。
有人问,既然矮子被人嘲笑,为什么还要给他们配一个漂亮姑娘呢?大概是出于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要嘲笑矮子或傻子供自己取乐,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惭愧心。所以在戏文、小说里,经常给他安排一个美女妻子,算是补偿。这种补偿,其实就是对读者和观众的心理补偿——让我们既发泄了一种阴暗情绪,又让自己觉得还不算太过分。于是,我们就心安理得地去欣赏这些丑角带来的笑料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戏曲小说里那些美女又何罪之有?若不是心甘情愿,又如何接受这种婚姻呢?这实际上又涉及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古代,我们的文学作品很少把女性当人看,她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就是一个道具、一个花瓶。扈三娘、邓婵玉,甚至薛仁贵的女儿薛金莲,无论地位多高,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种心态其实比嘲笑侏儒更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为之讳饰的。
书里讲,民间故事传播的显著特征是,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和配套凑对~举出来各种例子还蛮萌的。
比如说,先有哪吒三太子的名号,再把叫“木叉”的神凑来当伊的二哥“木吒”(原二哥“独健”倒也有名字和香火,但被独出去祭拜不当哥了,谁叫名字不配套的……),“木吒”都有“木”了,再根据五行凑来大哥“金吒”。一条循类似思路的真实咒语是:“东告东方朔,西告西方朔,南告南方朔,北告北方朔,上告上方朔,下告下方朔”……
观音的坐骑“犼”也是凑出来的:
最开始文殊、普贤搭配的时候,一个骑狮、一个骑象,无论雕塑、壁画,看上去都是很和谐的。观音地位上升后,与文殊、普贤鼎足而立。三个菩萨摆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骑狮一个骑象,观音骑什么就成了问题。什么都不骑,太不像话;但也不能骑一个不太搭的东西,例如莲花座。青狮、白象都是动物,所以观音也得骑一种动物,而这种动物在文献里得有说法。
狮子比较合适,但文殊菩萨也骑狮子啊,同框重复有点尴尬,那就改造一下(至于和其它形象神话动物撞名混淆,那就不管了……):
既然犼是从 “狮子吼” 这个词改造来的,就不能把它画得完全和狮子一样,否则就和文殊的青狮重复了。所以民间给它稍微做了一下改动,比如嘴长一点,脑袋改成一个龙头,尾巴改成一条鱼尾 (也可能吸收了龙头观音的特征)。但是无论怎么变,狮子的身体永远是不变的,有的甚至干脆就是一头狮子。现在留下来的很多明代骑犼观音像,全都把犼塑造成狮子的样子。
折叠:再贴一段天神居所的变化。
上古的山神,地位远比明清以后的山神崇高。
……
很多原始神话还认为,最高的天神,就住在受崇拜的大山的顶端。这种思维,在全世界都存在。希腊人认为天神宙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天神既然住在山上,实际上也是山神。宙斯就是奥林匹斯山的神,此外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神来单管这座山。
周先民也有这样的信仰,他们崇拜的是 “天室”, 即中岳嵩山。所以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周民们认为天神都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之中。天帝和百神都住在天室山上,所以周王和众臣要住在天室山下,选洛邑作为国都,很合理。
泰山也是一座高山,“山高则配天”, 因此也取得了敬奉天神的资格。帝王有了政绩,要登泰山 “封禅”, 向天神祭祀,成了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可以理解为高山离天最近,但毋宁理解为天神本来就住在泰山之上。传说上古登泰山封禅的帝王有七十二人,他们登上泰山,其实是直接和天神交流。
为什么人们觉得天神不住在天上而住在高山上?这似乎和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有关。原始人觉得高山大概就是世间最高之物了,山顶就是天上。“自地以上皆天也”, 所以觉得天神住在最高的山上,是很合理的。
实际上,西藏至今仍然保持了这种原始信仰,他们的很多高山,上面都住着天神。比如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 “神灵之山”, 有 360 位大神住在上面,而在梵文中意为 “湿婆的天堂”。
……
随着登上高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觉得这些山也没什么稀罕。爬到山顶,发现并没有到达天上,天空仍然很高。与其说山的高度变低了,不如说天的高度变高了。
山岳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山上神灵的地位逐渐下降。于是,人们不再认为最高神住在真实的山岳上,而是住在神山上,比如昆仑山,天帝就住在上面。印度人认为帝释天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也是这个意思。
……
昆仑山和须弥山,都是很遥远的地方,不易到达,所以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神秘感 (包括 “北京的金山” 之于西藏人民)。但是,随着地理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世界上好像没有这样的神山。神山的神话又一次破灭,于是渐渐地,天神都跑到天上去了。
……
天神从山岳向天空的上升过程,其实反倒是一个退缩的过程。因为他们永远要待在一个神秘的、难于到达的地方。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留给他们的空白越来越少,他们可待的地方也渐渐窘迫,直到 20 世纪,被彻底赶出了宇宙。
《借东西的小人》
贴了全套书链接但我只看了改编成动画的第一本。我看的顺序是:前七章 — 动画电影 — 后十三章。
看前七章觉得有点无聊,也不是看不下去,但嫌絮叨了,没多少能抓住我的东西。(当然可能有翻译的锅,从对话可以看出来这部分译得很生硬……)
再看动画很多地方都有大改,具体的我之后再写吧,总之,我起初还以为动画只是借了个设定,讲的完全是不一样故事,但回来看小说时发现很多细节和关键情节就是书里的,动画进行一个本土化又把情节切片再串联才多出很多 bug,就连在标题的“借/偷”设定都没交待好……只是,小说对这些值得注目的片段没有太多停留,一切都很快顺下去(不知道对儿童的阅读速度来说是怎样),没有深入。而动画借助视觉语言,那些时刻的“美”与“森然”要呈现得好很多。想要强调的东西都成功强调,虽然逻辑经不起细考,但论整体效果是比小说强的……
不过小说也有我喜欢的地方:“小人”们更有主体性和活力,饶有兴致地讲述汤碗里荡舟、炸厨房漏水这样的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说这世界上只需要有几个大人。动画则是偏“大人”的视角,在怜惜美而脆弱的小生灵呢?这种态度从称呼上就不一样。对于“另一个种族”,小说里叫“大人”,动画里则是叫“人类”。
“可我们是借东西的小人,她解释说,“就像你是一个……一个人渣子什么的。我们是这房子的一分子。(如果这能叫偷,)那么你也可以说壁炉在从煤桶里偷煤。”
弃读
《尖帽子的魔法工坊》
画面是美丽的啦,非常精致的线和装饰,但是~剧情就像这个画面的感觉一样~古早~这就不是优点了。
细节牵强主线烂俗,可可轻轻松松开动脑筋解决的简单问题会让我困惑怎么你们这个魔法界传承这么久都是在干嘛啊,主角配置还是成男成男幼女幼女幼女幼女,尝试几次看完十九话实在不愿意看下去。
为什么看了不喜欢还是又试着继续看了,因为中间误入宅男哥论坛说”她推的无论百合还是bl和日本acg不太一样,更像欧美lgbt那套“,我:哦是吗那再让我看看——